“润智·研究生论坛”第十四期文献汇报笔记

来源:澳门新葡游戏发布时间:2017-06-12浏览次数:1179

    “润智•研究生论坛十四期由杨昕、张尧两位研究生汇报文献。本期论坛参会研究生共11名,主要是来自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世界经济与国家贸易等专业2016级研究生。李想老师受邀参会进行点评。

 

第1场文献报告题目:节能减排中环境审计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

——选自《节能减排的环境审计规制研究》第五章

 

    报告人:杨昕(2016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主要评论人:金少涵,杜冰丽,夏琪琪

    点评老师:李想

    报告日期:2017年6月7日

    报告地点:敏达楼415

   

    一、选题背景

    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制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污染治理工具在不同国家的演变和普及程度也会有所差异。环境审计是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产物,环保意识以及当地的经济水平被认为是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驱动力最高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工作组(WGEA) 在分析环境审计的演进趋势时指出,一国最高审计机关是否开展环境审计受到包括该国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现状、产业结构特征、贫困消除与经济发展、政府安全与政治稳定以及邻近国家的环境审计决策等因素的影响

    二、基本思路与基本内容

    (一)研究思路

    环境审计的动因研究主要聚焦在理论阐释和规范分析,尚缺少进一步的经验证据,特别是基于不同国家国别数据的实证分析更是属于空白。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利用150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采取Logit二元选择模型,对环境审计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行检验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讨论,以期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假设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广义的制度是指管束人们的一种行为规则,具体到经济学领域,制度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供给者。按照建构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当现有制度因交易成本、外部性、风险、规模经济等因素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时,一种制度创新就可能产生,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林毅夫,2012)。据此,本文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对环境审计的需求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 经济发展水平与是否开展环境审计成正显著相关,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国越可能开展环境审计。

    假设2: 环境保护投资与是否开展环境审计成正显著相关,一国的环境保护投资越大,该国越可能开展环境审计。

    假设3: 社会信息化程度与是否开展环境审计成显著正相关,一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越高,该国越可能开展环境审计。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2010年作为研究的时点,所有参与检验的国家都采用2010年度的数据。被解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最高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工作组Environmental Audits Worldwide(EAW)数据库。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 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GDF)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orld Economy Outlook( WEO)数据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年度报告以及耶鲁大学环境绩效指数(Epi)的测评网站( http://epi/.yale.edu/)经过资料整理并考虑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最终确定样本规模总计150 个。

    被解释变量,环境审计(Envi) 为虚拟变量Envi=1表示开展了环境审计Envi=0,表示未开展环境审计。 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选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千美元,Pgdp) 表示;环境保护投资因各国的国内数据难以获取,故选用各国对世界环境基金的捐助(千美元,Invest)作为代理变量信息化水平选用每一百人互联网用户(人Webnet) 表示控制变量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可能影响因素遗漏对证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考虑以下三个控制变量: ①污染排放现状,选用单位面积SO2排放量( kg/km2, Pollute)表示; ②邻国的环境审计决策,选用虚拟变量Neigh 表示,Neigh=1 表示邻国开展环境审计,Neigh=0 表示邻国未开展环境审计; ③国家审计体制,选用2个虚拟变量,司法型审计体制用Court表示,行政型审计体制用 Office表示,如果Court=0,Office=0,则代表立法型( 含独立型) 审计体制。

    模型设定上,认为一个国家环境审计的开展是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因此选择Logit模型

    三、主要结论

    不同国家的国别数据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环境审计制度选择的3项影响因素分别得到了证实。说明一个国家是否选择环境审计制度,受到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投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影响。从审计体制的角度来看,司法型国家(Court) 的最高审计机关较少地开展环境审计,这可能是由于上述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被赋予了独特的司法权,能够审查和追究当事人的财务责任,具有微观特征,而环境审计则要求最高 审计机关更多地体现宏观服务职能。污染排放现状(Pollute) 的系数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污染排放比较严重的国家,往往也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这些国家仍然是“两难”的选择,导致包括环境审计在内的各项制度设计并不健全。邻国环境审计决策(Neigh) 的影响亦不显著,这表明环境审计的开展目前仍然是各最高审计机关根据本国客观实际自主选择的结果。符合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四、汇报点评

    本书选题新颖,结构框架完整,逻辑严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和价值。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公共属性和“外部效应”,市场机制难以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政府从公众利益角度出发对资源环境进行管理,环境责任成为政府受托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利用150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采取Logit模型,对环境审计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讨论。

该书理论联系实际,多处运用实证分析,构建模型,为节能减排的环境审计规之研究提供信服论证。同时,本书注重采取实地访谈、调研等方式,为完善我国环境审计制度提供智力支持。在现场讨论环节,有师生提出,本文的环保资金投入选用的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orld Economy Outlook( WEO)数据库,会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偏误,对于数据选取、方法和内容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汇报文献:

    1.黄溶冰.环境审计制度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34-140

    2.黄溶冰.《节能减排的环境审计规制研究》第五章(节选).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45-154

    3.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73.

    4.黄溶冰.我国节能减排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2(5),30-33.

 

第2场文献报告题目: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改革中收获红利

 

    报告人:张尧(2016级西方经济学)

    主要评论人:靳瑶,吕晓一,金少涵

    点评老师:李想

    报告日期:2017年6月7日

    报告地点:敏达楼415

 

    一、选题背景

    由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在促进了城镇化的同时,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成就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不仅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减贫,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离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也并不遥远。若中等收入陷阱的规律适用于中国,那么已经实现了30年高速增长奇迹的中国可能正处于十字路口。就中国目前面临的发展形势看,以前促进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些有利因素正逐渐消失。在这种局面下,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共识。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二、基本方法与贡献

    本文所指的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指触及户籍体系核心内容的改革举措,即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其最终消除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性,让户籍回归其人口管理的原始功能的改革方案。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如果户籍制度得到及时、全面、彻底的改革,劳动力进一步流动,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多大的收益。

理论模型构建:

要实证模型:

其中: 分别为总就业水平L、资本产出比K/Y、全要素生产率A、平均工作时间x以及技能密集指数、劳均产出y。

    三、主要结论

    1.移民的流入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源泉,并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贡献

    2.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升了经济效率,而后者将是中国在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3.虽然移民的增加对资本产出比有负面影响,但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日渐强烈的情况下,这一变化与我们的改革目标相兼容。

    四、汇报点评

    这篇文章贡献首先利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对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尽管对资本产出比和工作时间有负向影响,但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净收益非常可观;其次量化了如果户籍制度得到改革能够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净收益是多少,这就意味着,在推进全面户籍制度改革中仅仅考量改革所要付出的成本,而忽略其带来的巨大收益,可能会在实践中制约改革的进程。但本文对变量、数据的处理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现场讨论环节,有师生指出,文献贡献点突出、影响机理梳理清楚,值得我们学习。不过,文章只是单方面考虑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的收益,但即使按照作者关注的生产技术层面的传导机制,与户籍改革相伴随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也可能蕴含新的成本,有待进一步考察。作者在预测户籍改革的收益时,因受到数据上的限制,将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等同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这也会导致估计结果的系统偏差。

    汇报文献:

    都阳、蔡昉等. 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改革中收获红利,《经济研究》,2014,(8).

 

    参会指导老师:李想老师

    论坛值班助理与稿件推送人2016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丁春风